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名家论坛

  • 国家“后过渡性”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性质新论——基于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张澍军;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思想中把握时代,就必须在现实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然而,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遗留与“政治上的过渡时期”的某种延续,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判断带来了理论挑战。国家“后过渡性”是对这一情形的客观概括与解答。这一概念反映了在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客观生成的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着阶级性和人民性的双重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新论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政治生态中产生的。而随着人民民主范围的扩大、党执政阶级基础的巩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挺立和不断丰富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2025年03期 No.33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中国自主法治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 法治话语及其体系的逻辑刻画

    陈金钊;

    法治话语的逻辑刻画,关键在于强调话语与逻辑的关联。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语不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法治话语及其体系与逻辑的关系尤为密切。近些年来,随着法治话语的增多,引发了有关法治与逻辑关系的探究。这不仅使“法律不是逻辑”的判断受到批评,而且引申出缺少逻辑是带伤的思考之话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需要法治逻辑,而法律方法论的使命就是在法治思维中嵌入逻辑。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秩序,法治框架是拟制基础上的逻辑构造。这是以逻辑思维规则塑造法治话语体系的基础命题。由法律定义的秩序包括法律的一般性、体系性、稳定性、自主性以及据法阐释、法源思维等捍卫法治的基本话语方式。

    2025年03期 No.335 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教育强国建设研究

  •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重点问题与关键路径

    柳海民;满莹;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建成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基本导向,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重点方向,以满足人民美好教育需求为核心价值。当前教育改革在发展观念、发展要素、发展过程与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的重点问题亟待解决,改革的关键路径在于: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系统性改革为主导,强化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与整体安排;关注教育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领域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均衡。

    2025年03期 No.335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高阶人力资本:技术变革下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向

    张学敏;甘雪岩;

    技术变革的加速推进重塑了生产力发展与人力资本变革的内在关联,然而“中等技术陷阱”的外部掣肘、“索洛悖论”现象中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阻抑、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错配,均消散了传统人力资本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关键基石,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本也提出更高要求,唯有高阶人力资本方能满足这种要求。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式,培育劳动者具备创新思维和新质技能的高阶人力资本,从而革新劳动资料、拓宽劳动对象,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实现跃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激发高阶人力资本的创新潜能,由“0”到“1”,进而由“1”向“N”提高技术原创效率,由“大”向“强”发挥高等教育强国优势,由“低”向“高”弥合人力资本与市场需求的鸿沟,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路向探略。

    2025年03期 No.335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 科学、信仰与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对信仰精神的当代性理解

    王艳华;亢姗姗;

    在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上,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宗教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终结了传统有神论,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所敞开的信仰精神,不仅具有终极关怀的信仰向度,同时具有科学的向度和实践的向度。科学向度、信仰向度和实践向度的三位一体,是历史唯物主义信仰精神与传统信仰精神的本质区别。它既使信仰精神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又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同时又使之落实于改变现实世界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之中,从而超越了传统信仰精神的抽象性和虚幻性,实现了对传统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领和实践的能动精神。

    2025年03期 No.335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核心意蕴的逻辑演进

    李婧;岳子琪;

    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核心意蕴体现为理论、历史和实践的内在统一。从理论意蕴来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初心使命、为什么确立初心使命以及怎样践行初心使命”这一根本问题。从历史意蕴来看,这一初心使命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摆脱贫困、尽快实现共同富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实践意蕴来看,应当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把握和践行这一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彰显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5年03期 No.335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财富的新理解和新认识

    史巍;

    财富积累和财富分配是生产关系的重要表征,占有、积累、分配财富的方式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本质特征。对待财富积累和财富分配的基本态度和观点也反映不同民族国家文明程度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思路。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逻辑,体现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财富积累和分配观念,对于财富如何而来、财富为谁服务、谁应获得财富等问题均做出了服务资本的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对财富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财富是人创造性本质的发挥,财富是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的普遍性,自然之于财富生产具有前提性和先在性作用,财富只有更充分地体现公共性和共同性才能更好地被创造等重要观点基础上,围绕财富应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旨归、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生态也是一种财富的重要内容以及财富最终应服务于增进人民和社会共同福祉等方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财富观的新理解和新认识。这为人类更好认识财富、对待财富贡献了中国智慧。

    2025年03期 No.335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美学与美育

  • 艺术的终结还是美学的终结?

    董志强;陈小寒;

    丹托的艺术终结说引发学术界的持续讨论,并由此涉及对始作俑者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说的讨论,但艺术终结说所蕴含的深意和涉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和澄清。本文认为,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出发,西方艺术经历了两个基本艺术范式的转换,即“模仿的艺术”和“美的艺术”,目前正处于第三个基本范式的形成之中。就此而言,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说,实质上所指的是一个艺术范式的终结,而不是艺术本身的终结。终结说蕴含的深刻理论意义在于揭示出构建了相应艺术范式的美学理论自身的终结。我们必须对艺术和艺术的历史进行重新的哲学认识,美学必须重构。

    2025年03期 No.335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1980年代中国美育政策的生成逻辑与社会面向——以“精神文明建设”与“五讲四美”活动为中心

    王确;侯瑞;

    1980年代初期,“美学热”推动了美学理论建设,且在社会层面产生了现实影响,这为美育政策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政治方针,它的提出与落实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承担了美育实践的责任,与美育政策互文且互洽。“五讲四美”活动的开展既促进了美育政策的落实,又丰富了美育实践的成效。1980年代中国美育政策的生成逻辑与社会面向延伸并拓展了1980年代前期美学的内涵和外延,成为“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成为塑造现代国民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并为新时代美育实践与浸润起到了垂范引领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2025年03期 No.335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语言文学

  • 论秀水派的诗派建构

    查洪德;王碧伦;

    清中期诗坛,以学黄庭坚诗为主要特征的秀水派异军突起。其先以“南郭五子”的形象崭露头角,后在京师高扬旗帜、传播宗声的同时逐渐凝合诗派。又经诗派内外“尊朱宗钱”传统的阐发与复沓,确立诗派领袖,体现盟主意识。秀水地区自然与人文传统作为派中诗人固有的身份符号,频繁出现在诗歌创作之中。秀水派承续家乡的诗歌传统,以此强化秀水文人的地域文化认同和地方审美,成就代表秀水气象的经典地位。秀水派建构的过程交织着派中诗人与他域文人的论述,二者交互作用,从而使秀水派在清中期诗坛占据一席之地,于后世持续引发反响。

    2025年03期 No.335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伽达默尔修辞学的诠释学意义

    杨立;秦明利;

    伽达默尔修辞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和生活意义的实践逻辑,体现了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诠释学伦理学和实践哲学的理论统一性。语言即修辞,语言的修辞化和修辞的本体化表明伽达默尔对人的基本存在形式和实践形式的新思考。伽达默尔修辞学在语言的现实性意义上确证理解的主体性和他者性问题,并将人的修辞学品格、动机和兴趣纳入诠释学真理范畴,表现了理解、解释和应用相统一的诠释学任务的新发展。本文系统地澄明伽达默尔修辞学的思想内涵及其与诠释学的内在联系,希望有助于拓展国内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研究的论域,并为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可能思路。

    2025年03期 No.335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新兴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以侵权法为视角

    邓建鹏;赵治松;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法律风险和责任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在技术不断融合与创新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责任主体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伴随产业赋能和应用融合,“算法黑箱”等问题越发凸显,给侵权行为的主观过错认定和责任分配带来了极大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尚未颠覆现有的民事侵权责任理论体系。为纾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归责难题,在法律适用中应紧密结合其产业运行模式和技术特点,确定包括提供者、部署者和使用者在内的三级责任主体,建立准确合理的过错认定机制和责任分配制度。考虑到当前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可类推适用“通知—删除”规则等免责事由,合理确定责任范围,助推技术革新,优化创新空间,促进技术稳健发展。

    2025年03期 No.335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禁止财务资助规则中“公司利益”解释论

    于莹;申玮;

    《公司法》第163条虽然采取严格禁止财务资助行为的规制模式,但“为公司利益”的例外将导致几乎任何财务资助行为都有可能被归入该范畴而被允许,从而带来广泛的不确定性。如何界定“公司利益”成为禁止财务资助规则能否发挥制度价值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理论研究中对“公司利益”形成的较为广泛的观点,结合澳大利亚财务资助禁令中关于“无实质损害”公司利益的标准和新加坡司法实践中发展出的“为公司利益”标准,认为禁止财务资助规则中的“公司利益”应当是公司生存利益和财产利益的总和,“为公司利益”的目标需依赖董事履行勤勉义务和忠实义务来实现。

    2025年03期 No.335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经济基本问题研究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会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吗?——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王楠;盛旻;蒋天朝;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聚焦于农民工与迁入地户籍人口权利差距,借助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强市民身份认同、提高个体收入水平两条路径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提升作用显著,而子女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作用不显著;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促进了市辖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但对县域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提升作用不明显。此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已婚、随迁家属较多的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意愿提升作用更强,对家庭拥有宅基地、新迁移的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意愿提升效果较弱。结合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县域综合承载力,进一步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

    2025年03期 No.335 11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国有经济活跃度与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赵放;徐熠;

    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是促进数据要素交易流通、激发数据要素潜能、赋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发挥带动、引领和保障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有经济活跃度对数据要素市场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国有经济越活跃,越有助于区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且经过工具变量方法、消除测量误差、系数稳定性检验方法、更换解释变量衡量方式、变量缩尾处理、更换估计方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从作用机理来看,国有经济越活跃,越有助于区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科技型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其中,进一步促进数据要素的流通和应用,助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国有经济活跃度对于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以及政府数字支持力度较强的地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促进作用较强;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的变动,国有经济活跃度对于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波动性变化趋势。本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还能够为未来以国有企业引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No.335 12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学术论丛

  • 日本古代王宫形制演变——以7世纪小垦田宫、难波长柄丰碕宫、飞鸟净御原宫为例

    韩宾娜;朱一丹;

    7世纪初建成的推古朝小垦田宫构造简单,内外朝尚未分化,是日本古代王宫的初级探索。孝德朝难波长柄丰碕宫在飞鸟时代首次将王宫迁出飞鸟地区,形成了与大化改新相应、与积极外交政策相适的布局,王宫内天皇独占的生活区域和举行仪式的公共空间分离。天武朝飞鸟净御原宫是日本古代王宫发展的终点和都城制度的起点,在后飞鸟冈本宫的内郭基础上增设东南郭,进一步明确王宫内空间的不同属性。日本古代王宫形制的演变与统治者提升王权的政治意图紧密结合,是古代国家形成期历代天皇统治的视觉表达。

    2025年03期 No.335 14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欧洲政党智库与政党关系的类型学研究——以英国、德国、法国为中心的比较政治分析

    陆屹洲;

    作为主动为政党追求权力提供知识服务以影响公共政策的研究机构,政党智库广泛存在于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政治系统之中,但尚未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欧洲政党智库的多样性根源于政党政治的多样性,政党势力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格局塑造了政党智库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模式,进而塑造了政党智库的发展模式。以英国为典型案例,稳定的政党势力格局与对立的意识形态格局有利于促成政党智库与政党之间的长期合作;以德国为典型案例,稳定的政党势力格局与和谐的意识形态格局有利于促成政党智库对政党的长期依附;以法国为典型案例,流变的政党势力格局与对立的意识形态格局有利于促成政党智库与政党的短期合作。对于政党智库的研究可以在破解西方话语陷阱、把握国际战略主动等方面为政治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2025年03期 No.335 15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敬告读者

    <正>本刊全面采用由中国知网提供的网络采编系统,作者投稿请登录本刊主页“http://dbss.cbpt.cnki.net”在线注册后进行相关操作。本刊文章的数字版可以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本刊主页(http://dbss.cbpt.cnki.net)以及超星学习通(PC、手机客户端)上下载使用。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2025年03期 No.335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