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名家论坛

  • 《诗经》风诗叙事及其传统——《诗经》研读笔记之二

    董乃斌;

    《诗经》十五国风,长短160首诗,记录着上古社会生活和周人情感活动的种种情况与风貌,它们同《诗经》中的史诗一样,贯穿着并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叙(事)传统。它们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恋爱家庭、农事生产、战争徭役、对统治者的美刺等几大方面。以往因为叙事一直受到忽视,风诗常被笼统称为抒情诗,中国文学也被说成是只有“一个抒情传统”。本文试取叙事视角,指出《诗经》风诗中不少篇章与历史记载可以互证,有的诗篇明显叙述一个故事(或个人经历),有的诗表面虽未直赋,却通过比兴、咏叹、对话、独白乃至写景抒情暗示出其背后实含一桩事情,从而切实地反映出生活的一角。这种“事在诗外”和抒叙浑融的现象是《诗经》风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运用叙事分析方法读诗,能够更全面细致地揭示抒情诗的丰富内涵,也更确切地理解中国文学从源头开始就贯穿着互惠博弈的抒叙两大传统,而绝非只有一个抒情传统。

    2024年02期 No.32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现象学还原作为认识还原对审美还原的僭越——罗曼·英加登《论文学作品》对审美时间性的耽搁

    刘彦顺;

    罗曼·英加登的《论文学作品》贯彻了现象学还原的思想与操作,认为意向活动中的意识不仅可以作为剩余物在事后保留下来,而且这一意识所携带该意向活动的本质基因,可以在回忆与反思中得以保全与还原,从而以知识、认识混淆审美愉悦感,耽搁了对审美时间性的还原。第一,审美生活的意义或审美时宜被认识还原僭越。无时间性的知识作为剩余物可以在回忆与反思中得以保全,但审美生活作为感官之愉悦感却只能是原发性的,其审美时宜的显现是绝对时机化的,没有绝对剩余,只有相对剩余,只能进行相对的审美还原。第二,英加登拆解了审美生活在构成方式上的绝对同时性或绝对意向性,且以科学生活的相对意向性或相对同时性僭越之,继而把文学作品视为绝对自主之物,视为仅供回忆与反思的认识性客体,这势必造成其他审美时间性的消失。第三,英加登无视审美时间意识域作为注意力在持续形态上的单行道特性,也无视其审美时体的流畅特性,误以为超然的旁观态度可以与感官愉悦感并存、并置,并以此为文学作品本质的现象学还原搭桥、过渡。

    2024年02期 No.328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笔谈: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 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颜晓峰;

    <正>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结晶、实践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的时代,必将创造出属于这个新时代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明确提出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使得我们对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坐标、丰富内涵、重大意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

    2024年02期 No.328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归

    肖贵清;

    <正>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系统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的文化条件。精神是对文化系统的凝练和升华,反映文化发展对主体的深远影响。习近平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2024年02期 No.328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阐释

    庞立生;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关乎国本,关乎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华文明传承创新规律的科学认识,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

    2024年02期 No.328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场术语革命的学理省思

    李冉;

    <正>新时代是一个理论大发展、实践大创造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造,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术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这一命题。这是党史乃至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场“术语革命”,彰显了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主动,也映衬了新时代所具有的理论特质。

    2024年02期 No.328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党的自我革命

  • 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的三重逻辑

    任建明;薛靓;

    一体推进“三不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新时代反腐倡廉工作形势、斗争形势和廉政建设实践需要提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方针。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形成的背后存在三重逻辑:由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廉政观构成的科学理论来源;由中华传统优秀廉政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腐败斗争历程组成的历史进路;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自我革命、有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长期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实践构建的现实基础。以理论、历史和实践为基础探寻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的三重生成逻辑,有利于进一步探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指导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渊源和现实支撑,助力中国党风廉政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024年02期 No.328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 党的自我革命与地方政府廉洁创新——基于中国廉洁创新奖获奖项目的fsQCA分析

    倪星;崔冠云;

    在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持续开展廉洁创新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厘清地方政府廉洁创新的动力要素与生成机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反腐败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社会互构论和注意力基础观等理论视角,基于政府、公众、企业、第三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从制度动力、经济保障、社会期望、技术发展四个维度切入,构建了廉洁创新生成机制的理论模型。运用汇总QCA和多时段QCA方法,对36个中国廉洁创新奖获奖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地方政府廉洁创新主要有政策推动型、民意回应型和技术驱动型三种生成机制。其中,反腐政策法规、反腐绩效考核制度、公众监督、政务公开、舆论监督、技术理念革新等是廉洁创新的核心动因。面向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多方协同参与,融合公众需求和经济发展,规范政治参与途径,重视数字技术运用,为地方政府廉洁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4年02期 No.328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超大型政党治理的双重路径

    李红权;杨东霖;

    中国共产党是超大规模政党,大党有大的优势,也有自身独有难题。中国共产党在其一百多年的进程中不断探索自身治理的有效路径,形成了“人民监督、人人负责”的第一个答案和“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进入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监督的最新形态,党的自我革命进一步丰富完善,由此形成了“内外兼修”的双重路径,开创了超大型政党治理的新形态、新成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第一个答案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超大型政党治理的外部路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使命任务的行动自觉,是刀刃向内,是内部路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党的自我革命具有目标指向的一致性,旨在解决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两个答案”内在统一,都源自党的初心使命,贯穿党的奋斗历史,统一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其他类型政党的本质区别,从政党发展、政党现代化的角度看,是一种与时代同向而行的政党治理创新。

    2024年02期 No.328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3K]

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

  • 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

    刘迟;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早期作品中,马克思便提出了感性空间这一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萌芽,而感性实践观的提出成为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点。基于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的理论起点,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空间批判,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在新时代的理论演进。回溯与明确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与脉络,对接续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推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理论体系的创新建设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理论启示。

    2024年02期 No.328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 法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总体性”视野及其理论启示

    营立成;

    “总体性”(totality)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本文聚焦四位理论家所呈现的总体性范畴,尝试勾勒法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总体性”视野。列斐伏尔以“人”的总体性为起点,将日常生活作为总体性场域,以日常生活批判勾勒出社会总体性。梅洛-庞蒂借助处境、共在等范畴批判和超越涂尔干主义,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中探寻理解社会事实总体性的可能。戈德曼将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与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立场结合起来,展现了“发生结构主义”的总体性视野,揭示了作品意义结构与社会精神结构的同构性。普兰查斯在对社会阶级的研究中将结构总体性与社会实践总体性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辩证总体性。本文围绕总体性与学科性的融通,总体与差异、总体与个体、总体与过程的辩证统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总体性理解,进一步讨论了法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总体性”视野给我们带来的理论启示。

    2024年02期 No.328 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7K]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 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现实挑战与现代化路径

    洪秀敏;朱文婷;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其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逻辑、教育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方向为指引,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追求;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限度上,应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资源均衡、公益普惠和产出效益的关系。然而,当前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质量评价亟待推进、投入效益有待提升等多重困境。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应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以人民满意为宗旨,以质量提升为抓手,以高效治理为保障,加快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育人体系、供给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

    2024年02期 No.328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5K]
  • 论学前教育立法的三重逻辑

    严仲连;赵琳;

    学前教育立法是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将推动中国的学前教育科学、持续、有效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立足于中国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遵循了学前教育立法的实践逻辑;尊重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与过往,这遵循了学前教育立法的历史逻辑;尊重立法的法律技术要求,这遵循了学前教育立法的法理逻辑。三重逻辑辩证统一于中国学前教育的立法实践,旨在促进中国学前教育有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024年02期 No.328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 面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认同现状及提升对策——基于幼儿园园长视角的分析

    曲正伟;

    政策受众对学前教育政策的认同程度,既是学前教育政策体系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考量学前教育政策实施效果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基于全国978名幼儿园园长的调查,分析幼儿园园长作为政策受众对当前学前教育政策的认同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园长对当前学前教育政策的认同程度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园长对于相关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内容不够熟悉、对政策落实评价偏低;园长对政策实施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但各维度之间差异性很大,园长的性别、学历以及园所所在区域和地域对其政策认同度有显著的影响;园长对于政策实施的参与度、受益度、期待度对其政策认同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参与度的预测作用最大。因此,政策制定者应重视园长对于学前教育发展政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以提升园长政策认同度,确保学前教育政策的科学研判和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顺利推进。

    2024年02期 No.328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3K]

人工智能与社会规制

  • 生成式人工智能防沉迷立法问题研究

    李岩;康铭;

    既有防沉迷规范的适用范围有限并且没有指出相关主体的具体义务,其难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令人沉迷的风险。从原因视角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令人沉迷的原因在于其生成的虚拟世界更具有吸引力、精准推送产生舒适性、虚拟人物使人产生情感依赖。从后果视角分析,人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沉迷容易造成创新能力退化、道德标准僵化与价值导向机械化、审美形式化等问题。基于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者和开发者首先需要履行审批和披露义务。其次应设置防沉迷层面的算法,包括根据用户的年龄等因素设置相应的防沉迷策略,设置用户偏好推送的限度,履行适当的披露义务并拒绝提供情感慰藉;应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维认知领域“作为思想生成、创新工具”加以限制;设置道德过滤机制;在特定情形中限制“直接提供成品”的使用频次。再次,定期进行算法检查。最后,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者和开发者违反防沉迷、防止依赖义务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2024年02期 No.328 11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3K]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扩展风险与社会规制——基于ChatGPT社会效应的探讨

    杜娟;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技术范式,高频迭代进化并拓展出功能强大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这无疑突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卓越性,但由此也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经济奇点、政治奇点、社会奇点等社会治理风险的深度思考。因此,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逻辑中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时代风险的成因、特质和趋势,并为应对这些风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治理思维和实践策略,已成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面对如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扩展的风险,我们只有深化数据安全的意识,形成认知风险边界的能力,才能真正从社会发展角度规制技术产生的社会风险。

    2024年02期 No.328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3K]
  • 数字社会建设中的算法安全风险及其化解策略

    张龙辉;

    建设数字社会是我国社会建设的远景目标。数字社会的运行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算法则是支撑这些技术运行的基础,是影响数字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但受算法漏洞、其他算法的攻击以及算法固有逻辑等的影响,数字社会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如公共权力去中心化危机、算法伦理入侵、算法监控隐忧以及意识形态极化风险等算法安全风险。这不仅会使算法招致逆向的算法攻击,导致算法运行不畅,甚至还会出现算法模型的崩溃,进而削弱政府治理权威,引发社会运行风险,造成国家安全危机。因此,有效克服数字社会的算法安全风险,不仅需要加强算法模型的研发,弥合算法模型漏洞,使算法模型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运行环境,还需要加强政府数字权威,提升算法的人文关怀,加强对算法的制度规制,以不断提升数字社会质量。

    2024年02期 No.328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1K]

学术论丛

  • 侵华日军的“上克下”与“下克上”——以其军纪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刘峰;

    近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彻底性与封建性,导致日本的军事制度与军事组织存在着重大缺陷。为使士兵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日军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并采取了严苛的管束措施,从而造成了一种“上克下”的氛围。而“下克上”现象作为对“上克下”现象的反动,在全面侵华期间骤然增多、日趋恶化。由于大规模的征召动员,严厉的处罚和私刑,部队的频繁改编、调动,军官的能力缺陷或年龄问题以及高度分散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上下相克”的情况在战争期间进一步加剧,并使其在毫无改善的状态下最终迎来了战败投降的命运。

    2024年02期 No.328 14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7K]
  •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张畅;赵雪波;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

    2024年02期 No.328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5K]

  • 敬告读者

    <正>本刊全面采用由中国知网提供的网络采编系统,作者投稿请登录本刊主页“http://dbss.cbpt.cnki.net”在线注册后进行相关操作。本刊文章的数字版可以在中国知网 (www.cnki.net)、本刊主页(http://dbss.cbpt.cnki.net) 以及超星学习通 (PC、手机客户端)上下载使用。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 010-63098272。

    2024年02期 No.328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 下载本期数据